为什么吴国有了荆州之后还是不如魏国一直

2023/3/9 来源:不详

东吴的疆域荆州(除南阳郡、半个南郡、半个江夏郡)杨州(除九江郡、庐江郡一小部分。)交州。东吴人口两百四十万,军队二十四万,是曹魏的一半。在公元年孙策去世,孙权接。一次。

宴会结束,众人去走了。孙权留下鲁肃继续在榻上对饮。孙权对鲁肃讲:现在大汉王朝处于危亡时刻,天下纷乱。我继承着父兄基业,我想成就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既然您惠顾于我,请问有何良策助我成功?鲁肃回答讲当年高祖也是想尊奉义帝而不成,因为项羽杀害义帝。现在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所以将军您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我认为汉朝是不可能兴复的,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消灭。鲁肃接下来的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鼎足江东,第二步占据长江以南。第三步称帝再北上中原统一。公元年孙权称帝,登坛时回头对公卿讲:

“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

在公元年。

孙听从鲁肃建议联盟刘备,大败曹操。公元年听从吕蒙建议夺取荆州,蜀汉东吴翻脸。但公元年后蜀汉东吴恢复联盟。公元年孙权称帝,两帝并尊。两家在纸面上瓜分魏国:

以徐、豫、幽、青属吴,并、凉、冀、兖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并盟约: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东吴解决了西顾之忧,蜀汉也没有东顾之虑。东吴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曹魏。特别是东吴据有荆州大部分,拥有这个用武之地。曹魏、蜀汉、东吴都非常看重荆州,都想据而有之。当年周瑜、吕蒙的战略规划都是从荆州北上以图中原。曹魏则以合肥、襄阳阻挡东吴北上。我个人认为东吴始综被魏国压制,除了整体实力不如魏国,另外有四主要大原因,下面大概讲一下。

内难未弭:

东吴的核心地盘是江东,但越、夷阻兵仗势。这也是东吴一直未能全力征战的原因之一。公元年鲁肃献上榻上对。孙权当时虽然说非我所能及,事实上一直按照榻上对在做。公元年孙权率军攻打荆州江夏太守黄祖。当时已经打败了黄祖的水师。吴军正准备攻城,这时鄱阳郡、会稽郡皆有叛乱。叛军规模数万人,孙权不得不返回豫章郡。派吕范、程普、太史慈、贺齐、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人平叛。(鄱阳郡)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会稽郡)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公元年征黄祖,此次西征破城并斩杀逃跑的黄祖。但是孙权并没有继续西进,只是虏数万百姓而回。因为越、夷蠢蠢欲动。(公元年)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

从公元年——公元年江东吴郡、会稽郡、豫章郡、鄱阳郡、丹阳郡叛乱就有十多次。小规模的数千人,中等规模的万人,大规模的数万人。平叛时间短则数月,中则一年,长则数年。

公元年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

公元年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连屯汉兴,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邹临六千户别屯盖竹,同出馀汗。(豫章郡)

公元年(孙)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

公元年而歙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豫章郡)

公元年吴郡馀杭民郎稚合宗起贼,复数千人。会稽郡东冶五县贼吕合、秦狼等为乱。

公元豫章东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为贼乱,众万馀人。

公元年鄱阳民尤突受曹公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泾县皆与突相应。

公元年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孙)权遣(陆)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遂部伍东三郡。

年丹杨、鄱阳山贼蜂起,攻没城郭,杀略长吏,处处屯聚。(这一年刘备东征)

公元年鄱阳贼彭绮自称将军,攻没诸县,众数万人。(这一年魏国伐吴)

公元年是时丹杨、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数年平定,招抚万人。

公元年庐陵贼李桓、罗厉等为乱。

公元-年平山越人。公元年鄱阳贼彭旦等为乱。

公元年会建安、鄱阳、新都三郡山民作乱。

江东山越、山民、山贼的叛乱次数比上面所述只多不少,一直到东吴灭亡还有不少叛乱。公元年曹丕征吴,孙权上书认错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孙)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也是孙权迫切想跟蜀汉恢复联盟的原因。公元年蜀汉派邓芝使吴,孙权对邓芝讲:山民作乱,江边守兵多彻,虑曹丕乘空弄态,而反求和。议者以为内有不暇,幸来求和,於我有利,宜当与通,以自辨定。从孙权这段话可知为防范山民作乱,孙权已经把大量在长江防守魏国的军队调回。除了江东越夷叛乱,荆州交州也是有蛮夷叛乱。公元年东吴动用五万人花了三年才平定武陵蛮。虽然没记录叛乱的规模,可以确定的是规模很大。公元年桂阳郡贼帅在交州起事,步骘率军平定,俘获万人。公元年交州数万人叛乱,一年多才平定。荆、益、杨、交四州是戎、蛮、越、夷等比较多的地方。江东的山越、山民、山贼牵制了东吴相当多的军事力量。

无荆不立国,无淮则危:

东吴不惜跟刘备翻脸也要夺荆州,因为太重要,关乎到东吴的生存问题。

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

但是东吴。

是把江东作为根基地,所以成也江东败也江东。因为暂时跟刘备联盟,东吴南下夺下交州。之后把主攻方向放在合肥、新城。所以自公元年以来东吴大多是从进攻东线皖、新城、合肥。周瑜吕蒙都是主张占据襄阳北上的。公元年孙权把治所吴郡京口,迁往丹阳郡秣陵县。营建石头城,改名为建业。公元年孙权率军征讨皖城。得数万人口。自赤壁之战后曹操屡屡从东线发动进攻。曹操在皖屯田,又引诱江东鄱阳郡贼帅为内应。吕蒙认为不能让曹操在皖屯田成功。蒙日: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曹)操态见矣,宜早除之。公元年曹操率军征吴。后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率二十军屯居巢。于禁七军都三万多,一军应该是五千人,二十军就不下十万人。东吴压力倍增,于是孙权向曹操请降。曹魏在长江沿线驻军十五六万防范东吴。而东线淮南就不下十万,说明荆州方向兵力最多也就是数万。关羽北伐围攻襄阳和樊城时,两城只有各数千人。徐晃驻宛城,因兵力少不敢去救援。

我在前面也讲过了杨州越夷动乱频繁,东吴不得已调长江守军回防。这也使得东吴大部分力量用于稳定内部。曹魏主攻方向也是东线。曹操历次征吴都是从东线发动进攻。曹魏建立后主攻方向也是放在东线。公元年曹魏伐吴,兵分三路。一路攻南郡,另外两路攻洞口、濡须。东线伐吴大军十多万人。公元年曹丕亲率大军伐吴,大军行至广陵。孙权亲自率军在濡须口布防,并派徐盛在石头城布防。公元年曹丕再次率军进军至广陵。公元年魏国三路伐吴。曹休一路率步骑十万向皖,贾逵率数万人攻打东关,司马懿率军向江陵。孙权亲自皖,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全琮各率三万人击曹休。所以东吴把大部分军力在东线布防。既然大部分军力此,用于进攻也方便。所以说孙权的策略攻守并用。东吴的核心是江东,所以江阴之防尤重。

东吴鼎足江东的国策,不得不重兵防守东线。而把荆州这个用武之地作为西大门。历来南方政权没有荆州则不能在东南立国,东南无江淮则危。这也是历代智谋之士共同的观点。历代智谋之士同样有一个观点,就是荆州是进取中原的战略要地。例如南宋名将岳飞就认为襄阳六郡是恢复中原的根基。飞奏:襄阳等六郡为恢复中原基本,今当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后人的观点孙权不知道,但周瑜吕蒙的策略是从荆州北上的。公元年孙权曾都鄂,改名为武昌,并成立武昌郡。鄂县原来属江夏郡,处在荆杨两州交界。公元年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九月迁都回建业。但留下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留守武昌,陆逊也留下。孙皓就曾短暂迁都武昌,但受到强烈反对。西晋名将杜预认为应尽早灭吴,一旦孙皓迁都于武昌就难以灭吴。杜预上表曰:自闰月以来,贼但敕严,下无兵上。以埋势推之,贼之穷计,力不两完,必保夏口以东以延视息,无缘多兵西上,空其国都。从杜预的话也可得知东吴把兵力集结在东线以保卫江东。南宋名将岳飞认为建都于东南只能偏安,迁都于荆州这个用武之地才是上策。飞奏:钱塘僻在海隅,非用武地。愿陛下建都上游,用汉光武故事,亲率六军,往来督战。庶将士知圣意所向,人人用命。孙权是清楚的,不然也不会迁都武昌。即使后来迁回建业也留太子坐镇武昌。

历北方政权要灭南方政权必然要渡江而战。

古来江南有事,从采石度者十之九,从京口渡者十之一。盖以江面狭于瓜洲也今洲渚纡回,采石形势,又复一变矣。

跟曹魏合肥隔江相望,这也不难理解孙权为何老是打合肥。襄阳、合肥、皖、新城、广陵五地是魏国征吴的前进据点。长江中下游有七个地方最要紧,即。

公安。

(当年刘备把公安作为荆州做为治所,东吴夺荆州后让诸葛瑾守公安)、

石首。

(江陵东边的长江岸)、

岳阳。

武昌。

宣化。

(当时属徐州广陵郡)、

瓜州。

(即牛渚矶、采石)魏国征吴东线往往是实,荆州方向往往只是策应。东吴防御大多也是不怎么理会荆州方向。

东吴北伐都是以东线为主,主要是进攻合肥、新城、皖、六安等地。目的就是为了夺得江淮之地。因为在东南立国,没有荆州就危。但没有淮,国势必弱。魏国伐吴就是从江淮河流船行。

淮者,江之蔽也,弃淮不守,是为唇亡齿寒。

东吴历次北伐都是以东线为主,荆州方向只是配角。公元年攻合肥、当涂。公元年攻皖城。公元年攻合肥。公元年攻合肥。公元年九江郡的阜陵县伏击。公元年攻合肥、新城六安。公元年攻合肥、新城、广陵、江夏。公元年攻襄阳,但没打就退回来了。公元攻六安,江夏。公元年两路攻淮南两路攻荆州。公元年攻六安。公元年攻江夏。公元年攻新城。北伐主要都是淮南徐州一线。荆州方向虽然也有北伐,但人马大多是一万、两万,最多的一次五万。虽然东吴多次从东线进攻,并没能占据江淮。但也逼的魏国把防线从长江后撤,数百里的无人区。

青、徐、汝、沛颇来归附,淮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

江东士族过于强大:

西周是分封制,即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把士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依靠士统治百姓。在卿大夫跟士之间还有一个阶层就是大夫。例如秦国先祖就是西陲大夫。自李悝变法开始到商鞅变法。其核心内容就是为了打破世卿世禄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就是为此。汉初是郡县制跟分封制并存,后来只有郡县制了。士成为汉代仅存统治阶级。士族世代入仕途,形成世族豪门。汉末黄巾之乱,朝廷无力征讨。世族豪门依靠财力纷纷招募私人武装。孙权去世后,司马师想趁机伐吴。邓艾劝谏: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就是说孙权死了,虽然东吴大臣还没依附顾命诸葛恪。但江东的大族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依靠天险足以自保。到了东晋时江东士族依然是非常强大。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元帝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顾骠骑就是江东人顾荣。顾荣是东吴丞相顾雍的孙子。司马睿讲寄人国土,这个人当然是指江东士族。由此也可见江东士族的强大。也意指的江东是江东士,司马氏只是寄居。

当初孙策带着淮泗兵进入江东,受到江东豪强的激烈反抗。孙策自已担任会稽太守、吴景为丹杨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朱治虽然是江东人,但他很早就跟着孙坚南征北战。孙策起用一批从北方避乱到江东的士人,因为他们在江东没有根基。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他们都是徐州人,也不是江东人。孙策占据江东完全是告武力征伐。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武力并不是说不对,但光靠武力就行的。当年坐在后面的陆绩大声讲: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陆)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

孙策在平定江东时诛杀不少英豪。例如吴郡高岱,孙策曾把他下狱,很多人为他求情。孙策以他得人心杀之。杀了很人心的人,那孙策就失去人心。曹操不杀刘备和厚待张绣就是为了争取人心。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请。(孙)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孙)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孙策诛英豪的记录见于各史料。《三国志》记载:(孙)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杀了得人心的人,自然就会失人心。孙权也曾诛沈友,据吴录当时孙权问他有人说你要造反?他知道自己难幸免,于是讲:主上在许,有无君之心者,可谓非反乎?孙权接班后跟江东士族有所缓和,招聘大量的江东士族子弟进入政府。但孙权始终是防范、削弱江东士族。孙权在周瑜、鲁肃、吕蒙等将领去世后,刘备兴师伐吴,不得不起用陆逊。但在此之后只是让陆逊坐镇武昌,即使是北伐所率也只是偏师。

孙权当皇帝后一手炮制了吕壹事件和南鲁党争。炮制这些事件就是因为当年跟江东人缓和起用大批江东人,已经威胁到政权的安危。帝王可不会因为你有没有反意,而是顾忌有没有这样的实力。任中书典校郎,监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曾告丞相顾雍、左将军朱据、江夏太守刁嘉等人。太子孙登数次谏,孙权不听。于是大臣都不敢说话。太常潘濬得知太子劝谏都不管用,于是准备在宴会时亲自刺杀吕壹。但是可惜的是让人告密。事情闹太大后把吕壹下狱后,丞相顾雍前去审理。顾雍对他讲: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吕壹只是叩头不说话。(吕)壹叩头无言。因为吕壹知道自己是弃子说了也没用。公元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也封孙霸为鲁王。孙权给太子和鲁王的待遇几乎是一样的。(孙)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孙)和(孙和)无殊。东吴大臣举国中分,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孙权处理了一批太子党、鲁王党的人。

太子党:丞相陆逊(逼死)、太子太傅吾粲(诛)、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流放)、顾承(流放)、张休(流放)、太常官姚信(流放)、骠骑将军朱据(杖一百)、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虽然是江东人,但派系是淮泗。父亲朱然是朱治养子)、尚书丁密、无难督陈正(诛族,籍贯不详)、五营督陈象(诛族,籍贯不详)、尚书仆射屈晃(杖一百)、太子辅义都尉张纯(弃市)、督军使者羊衟、陆胤(下狱)...... 

鲁王党: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江东人,孙坚旧部)、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全寄(诛)、杨竺(流尸于江)、孙奇(诛,宗室)、吴安(诛)......。

从名单来看处置的基本上是江东人。还很多被杀的大臣,史书并没有记录名字。陆逊死后,孙权于是任命诸葛恪为大将军,步骘为丞相。他们都不是江东人,而是流亡北士。孙权废掉孙和,赐死鲁王。原因不外乎无论谁立,另一派都不会好。那么多大臣被处置,受损的最终是东吴。孙权一直都防着江东士族。特别是军权得牢牢抓在手上。孙权经常亲统大军北伐,要不统军的也是淮泗将领和流亡北士。即使让陆逊统军,也是不过万人。

志愿已满,利在鼎足:

公元年四月孙权称帝,派人告知蜀汉希望并尊二帝。蜀汉群臣认为孙权利在鼎足,而且愿望已满足,根本没有越过长江的打算,应该跟东吴断交。诸葛亮认为孙权不能越过长江,跟魏国不能渡过汉水。并不是因为力量足够,有利却不去取。我的观点是蜀汉东吴依靠重险之固和三江之阻挡住魏国南下,同样也挡住了蜀汉和东吴北上。公元年魏明帝想伐蜀,大臣孙资反对。又武皇帝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就是说蜀汉东吴是凭地利阻碍统一。曹丕伐吴时正好长江暴涨,不得不退军。当时曹丕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曹丕认为无功而返就是魏国的军队发挥不出战力。就是没有一支强大水师。据魏氏春秋曹丕伐吴退军时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东吴同样是如此,虽然有强大水军。但舍船就步同样是无所用也。

东吴每次北伐时间都非常短,稍有不利即退军。公元年东吴蜀汉联合伐魏。东吴兵分四路伐魏,三路偏师,孙权率主力打合肥。魏明帝给满宠等人下令坚守,我将亲自率大军前去。当时。

大臣卫臻劝谏:“孙权其实不过是应付诸葛亮而已,实际上是在观望。而且合肥城池坚固,根本不用担心。不用您亲征,以节约军费。”

帝欲自东征,臻曰:“(孙)权外示应(诸葛)亮,内实观望。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车驾可无亲征,以省六军之费。

”卫臻把吴蜀联盟道破了。但魏明帝还是率大军亲征了。魏明帝临行前给东线将领传达诏令:“你们继续坚守,我将亲征,等我到了,恐怕孙权也退了。”

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孙)权走也。

从中也说明魏明帝也是赞同卫臻所说的。

魏国援军还有数百里才到,孙权就跑了。帝军未至数百里,(孙)权遁走,(陆)议、(孙)韶等亦退。孙权一跑,其他两路也就退了。五月北伐,七月就退了。

自蜀汉和东吴恢复联盟以来,蜀汉就一直希望东吴能响应。但东吴往往答应,却没有行动。诸葛亮谋划数年准备第一次北伐,开始东吴是答应一起行动,但却没有行动。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朝政由蒋琬负责。蒋琬深知魏国强大,不可能一下灭魏。打算联合东吴,东西并力伐魏,即使不能一下灭魏,但蚕食魏国是能。但对于出兵的时间,东吴却一改再改。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

公元年零陵太守殷礼向孙权献北伐策略:全力动用荆、杨的军力、物资,征召所以壮丁拿着武器上阵,老弱负责后勤补给。联合蜀汉,让其进攻陇右。我们则三路进军,诸葛瑾、朱然率大军进攻襄阳、陆逊、朱桓率大军进攻寿春、陛下您亲率大军进攻青、徐。襄阳、寿春让我们围困,长安以西要防备蜀汉。这样魏国军队四处分散,只要有一处胜利,魏国必然军心涣散。我们正好全力进军,平定中原。如果不全力北伐,还是跟以前一样小打小闹。则不能达成目的,容易无功而返。国家空耗钱粮,长此以往国家府库一空。不是好的进兵方略,但孙权根本不用。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则不足大用,易於屡退。民疲威消,时往力竭,非出兵之策也。(孙)权弗能用之。

从殷礼的话中可知东吴一直都没有全力北伐。从东吴历次北伐来看动用的兵力不多,特别是荆州方向。公元年孙权率军攻合肥新城,数目不详。将军全琮率五万人攻打六安。公元年分三路北伐,孙权号称十万攻合肥新城。陆逊率军一万屯江夏,孙韶率军一万进攻广陵。公元年全琮攻打六安,数目不详。朱然率军两万攻打江夏。公元年全琮攻淮南、诸葛恪攻六安、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三路军数目不详,朱然率军五万攻樊城。公元年诸葛恪率军征六安,数目不详。公元年朱然出征柤中,数目不详。而且孙权经常亲自统帅大军北伐,几乎每次都在魏国援军到达前退军,前后不过一两个月。未至,(孙)权退。未至寿春,(孙)权退还。帝军未至数百里,(孙)权遁走。

魏国防守蜀汉东吴有三个要地,即合肥、襄阳、祁山。孙权只打合肥不打襄阳,就是不愿意跟魏国决战。因为襄阳距离魏国洛阳近,魏国在洛阳的中军就有十万。而打合肥,即使战事不顺也能在魏国援军到达前走水路退军。所以魏国的策略是西守东攻,防御蜀汉要坚守,不要跟蜀军野战,待其粮尽。公元年七月孙权率十万围合肥,曹军主力远在汉中。当时张辽都认为也许援军没到,合肥也许就丢了。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于是张辽决定先挫其锐,率八百人冲出来打了孙权一个措手不及。围了十余天,孙权以合肥城太坚固了,于是退军,在退军中孙权居然最后走。张辽看到孙权那么狂,于是率军追击,差点俘虏了孙权。于是孙权有了一个称号—孙十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8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