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邮局中国的神秘邮局,人民来信如
2023/4/25 来源:不详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北京城里奇景多,核心政治区最具代表性的领导人会客地——中南海永远戒备森严,进出车架凛然神秘,载着的人物往往名声赫赫,而与中南海一墙之隔的中南海邮局却办理业务的居民络绎不绝,一派市井繁荣。
顶着中南海的名号,与中南海做邻居,这间邮局有何特别之处?
灰白清亮的四合院看起来与寻常邮局并无二致,走进去才能发现别有乾坤——对外营业的门厅不大,旁边的四合院并不开放,室内陈设带着老北京的古色古香,尤其突兀的是墙上端正高悬着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一众开国领袖的照片——“根正苗红”,全国独家。
事实上,这间邮局是中国最神秘的邮局,七十多年前递送到毛主席案前和通过新闻刊物传遍全国的“人民来信”都从这里发出。作为中央的专属收发室,它的历史和变革,与新中国的成长之路一样漫长精彩。
从山河邮局到中南海邮局,从西柏坡到北京
中南海邮局成立于年,前身是山河邮局。当时正处于国共大决战之际,中共中央从陕甘宁转移到晋察冀,在西柏坡建立指挥中心。为了疏通全国通讯,领导们决定建立专属通讯机构,在电讯不发达也没有网络的时代,邮局就肩负起了这个重要使命。
为了不暴露目标,节选“平山”、“滹沱河”的最后一个字,为邮局取为山河邮局,与中央办公厅一起办公,这就是中南海邮局的前身。
山河邮局设有两条支线,一条从建屏县邮局向晋绥、陕甘宁、太行等西部地区辐射,一条从冶河县邮局向华东、华东、东北等东部地区辐射,覆盖大部分解放区和战区。
当时的山河邮局上传下达,连起了中央与各大战区之间的信息网络,对全国战局意义极其重大,淮海、平津、辽沈三大战役获胜的捷报也是通过山河邮局发送到各大中央机关,通过报刊传遍全国的。
年,新中国局势稳定,大批在外中央机关进京,山河邮局就被安排在主席身边,在香山短暂过渡后搬到了中南海,正式变身中南海邮局,开启新的使命和生涯。
完成了使命的山河邮局则黯然退场,原址和一个重要中转站——建平县邮局在年当地兴建岗南水库时被划进蓄水区,已经长眠水下。另一个中转站——冶河县邮局也已废弃,与那段战争史一起在新时代里蒙尘。
中南海邮局那些奇特之处
作为中央收发室,中南海邮局的工作任务和接触人物特殊,形成了很多特别的规矩,员工也有不少特别待遇。揭秘邮局那些特殊的工作模式,对当时的领导人和中央机制会有一种全新的理解。
作为中央信息使者,中南海邮局的邮递员有“特权”。
搬到中南海后,邮局设了第一位邮递员——傅江海,他获得了当时许多盛名在外的政要和领导人都无法企及的通行权限,在北京城里几乎畅通无阻。之后这也成为极少数中南海邮递员的特权,虽然邮局员工有过扩充和迭代,但享此殊荣的人一直寥寥无几。
傅江海邮递员有很多机会接触高层领导,在一般人看来攀附的机会多多,但邮局有不成文规定,要求员工碰到首长不许主动搭话。但首长们不受此约束,那代领导人都非常亲切,碰到常见面的邮递员打个招呼、攀谈两句是常事,陈毅还经常热情地帮他们递送资料。
中南海邮局是民间与中央领导们的纽带,为了认可和感谢他们的贡献,最顾念人情的周总理、邓颖超夫妇还曾在年专程送了两张《东方红》人民大会堂首演票到邮局,邮局人深受感动和鼓舞,将票据珍藏至今。
为中南海筛选人民来信,中南海邮局责任重大
建国初期,既没有网络也少有家庭装得起电话,大众的通讯主要靠写信,中南海邮局就成了领袖与人民沟通的关键环节。
当时给中央寄信的人不在少数,只要是写给党政机关和领导人的,都会先送到中南海邮局甄别、筛选。据邮局老员工回忆,五六十年代他们每天要收到一千到三千封来信,其中80%以上都是人民来信,收件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备受民众爱戴的毛主席和周总理。
他们经过慎重筛选后,会把其中一部分送到中南海信访部。但进入中南海的人民来信也不是都有机会被领导人亲启,还要经过领导秘书的筛选才能达到首长们的桌案,毛主席的信件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选出。
据曾任秘书室主任的田家英回忆,他将筛出的一些信件递送给主席审阅,主席如果亲自回复,他会将信抄写一遍发出,原件留存,其他被筛下来的来信也都由他代回。
人民来信的内容很多很杂,一些人会反映政治问题,一些是表达个人情感。除了信件,还有人寄邮包,邮包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有人寄书籍,有人寄衣物,也有人寄芒果等瓜果特产,每一份邮件都饱含民众的质朴情感。
人民来信衍生的温情故事
人民与领导人经过层层筛选和阻隔的书信互动看似遥不可及,但落到个人身上足以产生巨大的影响。
邮局员工曾收到一封信,收件人写着“中共中央大胡子首长收”。这是周恩来的绰号,但由于感觉不很恭敬,工作人员犹疑了很久,最终还是本着上传下达的宗旨,怀着忐忑把信递上去了。
之后证实,这封信是总理失散的长征故友发来的,两人因此得以重拾联系,总理很感念邮局的功劳。
著名演员王刚自爆也曾给中央写过信,当时他才上小学四年级,因为太皮被同学孤立,内心非常苦闷,便给精神偶像毛主席写了封信,还在信中夹了两张水彩画。
这封少年倾诉心事的信件意外得到了回复,校长大为震动,将王刚叫到办公室亲自把信交给他,里面不仅有回信,还有一张主席签名照。
这份殊荣让被孤立的坏孩子变成了受到主席亲点的优秀少年,身边的人都羡慕不已,对他态度大变,王刚自己也在赞美与荣耀中找到了方向,开始严于律己,之后做上了班长、中队长……最终有了今日的成就。他感叹,自己的人生因为这封信改变了。
中南海邮局之变,从中央专属到走入寻常百姓家
建国初的二十年,中南海邮局跟其他很多机构一样,设在中南海内部,专门服务中央,不对外营业,不挂牌,外部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机构、机构如何运作。60年代末,为了安保便利,中南海内聚集的机构和住户大批外迁,商店、银行和一些机构都搬到了墙外。
人少了,需要收发的邮件也少了,邮局去留开始成为问题。时任邮局局长的李振才主动向上级提出“若需要,邮局也可以搬出去”。
不久,邮局真的搬出了红墙,在现在那座与中南海比邻的四合院落脚,归属上不再由市邮政局直辖,分到了西区邮局治下,但邮局整体工作模式没有变,依旧只服务中央,不挂牌,不营业,不跟周围人有来往,员工的日常生活还在中南海里面。
禁闭的四合院和深居简出的人员让这个本就十分神秘的机构蒙上了一层更厚的面纱,民间关于“最神秘邮局”的传说更胜了。这种神秘感导致年中南海邮局启动“中南海”邮戳时民间掀起了一阵集邮热潮。
事实上那是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上级特批的,算是纪念领袖的一种方式,但对好奇已久的人们来说却如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仙子露了足,十二分稀罕。
年,中南海邮局揭开了神秘面纱,开始接受对外业务。年,这间几十年“老店”终于对外挂牌,负责人表示挂牌有很大意义,说明首长和民众都是邮局的顾客。为了处理好民众业务,邮局还特地扩充了员工。
现在,中南海邮局的营业厅与寻常邮局无异,那段神秘传说早已在人来人往中烟消云散,许多年轻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但紧闭的旁门里依然有人在为中央处理人民来信,只是在这个网络发达的年代,信件想必已经很少了。
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取得了斐然成绩,像这样的小部门逐步被社会发展挤出历史舞台,逐步被边缘化,越来越被人忽略、被人遗忘。然而这间小小的神秘而平凡的邮局通过一道门将民众与政府奇异而和谐地融合了。
它是中国政治机构从庙堂一路走向民间的写照,也是一个历史符号,承载着中央的现在与过去,承载着中国的变迁,以它独有的节奏提醒着人们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人民如何表达信仰、国家机器如何守住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