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南越王墓揭示众多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
2025/3/12 来源:不详兰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西汉南越王墓,作为岭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规模、随葬品最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汉代彩绘壁画石室墓,其出土文物数量多达多件(套)。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因此,该墓葬被誉为广州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并荣获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的殊荣。该墓葬中随葬了众多珍宝、生活用品,以及5位殉人,这一现象深刻体现了当时“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其中,许多器物都是墓主人生前的实用器和珍爱之物。令人感动的是,尽管有些器物在当时已出现破损,但它们却被精心修补并继续使用,与墓主人相伴千年,这充分展现了古人对玉器,特别是残、断、碎玉器的深厚珍视。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玉盒,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考古界的瑰宝。玉盒通高7.7厘米,直径9.8厘米,以青玉雕成,玉质温润细腻。经过精心的内外打磨,使得其表面光洁如镜,雕琢之精细堪称汉玉之典范。其盖子与盒身巧妙地通过子母口相扣合,盒身形似一碗,周身装饰着三周精美的纹饰。盖内则以线刻手法描绘出双凤纹,寓意吉祥。值得一提的是,盒盖一侧虽曾破裂,但古人巧妙地利用对称的小孔和凹槽设计,以丝、麻类线绳将破片连缀起来,使得线头能够巧妙地隐藏在凹槽内,完美地修复了这一缺陷。玉盒盖外侧,对称地钻有两组小孔,沿着裂缝精心布置。玉盒盖内侧精心雕刻着凹槽,显示出匠人的巧思。据专家报告指出:“在细致观察后,我们发现破口的边缘已经变得相当平滑,这暗示着器盖在破裂后已被长时间使用。”这一发现进一步印证了玉盒对墓主而言是一件珍视已久的宝贵物品。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虎头金钩扣龙形玉佩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这件玉佩出土于玉衣头罩的右侧,展现了古人精湛的工艺与丰富的想象力。玉佩整体长.5厘米,金钩长5.9厘米,通长4.4厘米,由一条青玉雕刻的龙与一个金质的虎头带钩巧妙组合,仿佛描绘出一幅龙虎争斗的壮观画卷。玉龙身体弯曲成优雅的S形,口中衔着鱼鳍,尾巴回卷,形态生动逼真。然而,遗憾的是,其下半部分已经折断,断口处还精心钻有3个小圆孔,推测原本应以线绳进行连缀,修复起来需要高超的技艺。龙形玉佩的断口两侧,各精心钻琢了三个小圆孔,展现出工匠的精细工艺。而金钩扣则是整体铸成,表面经过精细打磨,显得光洁亮丽。钩尾与钩首均精心雕琢成虎头形状,其中钩尾的虎头双眉上扬,额顶还巧妙地凿出一个阴文“王”字,寓意着权势与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虎口处形成的套銎,在出土时恰好能够套住玉龙的折断部分,实现了完美的契合。钩腹中还巧妙地设置了一枚圆钮,这无疑是为龙形玉佩的下半部分断裂后,特意设计的虎头金钩相匹配,从而使得这件玉佩能够巧妙地转变为带钩的功能。带钩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而汉代更是出现了“满堂之坐,视钩各异”的用钩盛况。在这座墓葬中出土的5件玉带钩,均彰显了墓主人的尊贵身份。这件虎头金钩扣龙形玉佩,因断裂而巧妙地结合了龙与虎这两种神灵动物,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形成了独具匠心的器物。其精湛的工艺和富有创意的构思,完美地掩饰了修补的痕迹,使得整体气韵生动、雕琢精细,无疑成为汉代玉带钩中的经典之作。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凤纹牌形玉佩出土于南越王墓玉衣头罩的左侧,展现出精湛的工艺与独特的构思。其通长为4厘米,宽7.4厘米,采用青玉质地,整体扁平且双面透雕。玉佩中心是一个长方框,上方连接着卷云纹,下方则雕琢成高冠卷尾的变形凤鸟。框内巧妙地透雕出一只凤鸟,彰显出精湛的镂空技艺。框的右侧,一只凤鸟双足踏璧,长尾垂落,形态生动;而左侧则透雕出一串璎珞,上面装饰着一只变形小鸟,整个构图充满动感,打破了传统的对称格局,令人耳目一新。值得注意的是,玉佩方框下端原本断裂,但工匠巧妙地铸造了两个H形小金桥来连接上下两个端口,金桥上还精细地刻有卷云纹作为装饰。这两个金桥的加入,不仅使全器重新成为一个整体,更实现了金与玉这两种不同材质的完美结合,为这件玉佩增添了更高的艺术价值。玉佩方框下端原已断裂,工匠特铸两个H形小金桥巧妙连接上下端口,使全器得以完整呈现。这3件精心修补的玉器,均出土于主棺室墓主人的近旁,其蕴含的意义与价值显得尤为深远。南越国虽地处偏隅,其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及综合国力均无法与西汉中央政权相提并论,然而,墓中却出土了众多数量且工艺精湛的玉器,其精美程度甚至超越了同期其他诸侯王墓的发现。特别是,南越王墓中出土的00多件(套)玉佩饰,不仅展现了佩戴者的尊贵身份与等级差异,更见证了南越国对先秦佩玉传统的深刻继承与发扬。
玄璧改制的玉片南越王墓中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玉器,其中一些不仅原料优质,制作者也可能来自外地。此外,还有历史记载显示南越王赵佗曾向汉王朝献上白璧等珍品,这进一步证明了南越国拥有独立的琢玉工坊。在玉衣躯干裤筒玉片中,甚至发现了经过玄璧改制的玉片,这显示了南越国在琢玉工艺上的高超水平。不仅如此,西耳室出土的银锭也表明南越国有金银手工业作坊的存在。由此可以推断,金钩扣玉龙佩的金钩和凤纹牌形玉佩的金桥等金属部分,很可能是南越王廷精心制作的。
钻孔连缀技术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已出现,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从宋元时期的锔钉补瓷技术中得以体现。这项技术同样适用于玉器,钻孔并不困难,甚至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普遍用于系挂玉器。修补时,通常会在破损断口附近钻孔,然后利用丝绳等材料将玉器缀合成完整的形状。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的考古发现在辽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的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中,出土了一件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佩。这件玉佩特别之处在于其上缘中部和下缘右侧都精心凿有圆孔,显然是为了在后续使用中能够方便地绑合断裂处。而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则出土了一件龙山文化的玉琮,这件玉琮在发掘时已经大致裂成了相等的四块。值得注意的是,每块玉琮的裂缝处都巧妙地钻有两个小圆孔,显然是为了在修复时能够通过丝绳等材料将其系接完整。这些考古发现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为研究古代玉器的制作和修复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玉琮,其独特的改制现象也引人注目。在河南省辉县固围村墓地,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大型分段连缀式玉璜,该玉璜由多个不同时期的玉器部分巧妙组合而成。这些部分包括春秋晚期的有镂雕卧兽的玉雕、两件春秋晚期的玉璜部分、两件战国晚期的双龙首玉璜的龙首,以及两件战国晚期的玉环首。经过修整加工后,这些部分通过铜片贯联,形成了一件独一无二的玉璜。这种改制现象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玉器制作与修复的复杂过程。河南辉县固围村墓地出土的大型分段连缀式玉璜,其独特改制现象令人叹为观止。考古报道揭示,广州及岭南地区在南越国前后并未出土如此大规模的玉器。这主要是因为南越国前期,当地尚未具备发展玉器技术与文化的条件。而后期,随着西汉统一南越,消费玉器的高级群体——南越王族消失,高端玉器也逐渐稀少。尽管岭南地区玉器出土数量有限,且多为小件,但每一件都蕴含着古人对玉料的珍视与匠心独运。这种对玉器的热爱与崇敬,彰显了中国古人深厚的爱玉、崇玉传统。《中国古代玉器篇》共分为两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古代玉器的奥秘。在篇章伊始,作者以一篇言简意赅的《古玉的鉴赏方法》为引子,其中涵盖了鉴定的概念、对象、方法,以及玉器发展史的梳理与掌握等关键内容,为读者提供了玉器鉴赏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