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建平有个距今6000年前的村子,

2023/10/30 来源:不详

「本文来源:辽沈晚报朝阳时刻」

距今多年前,在朝阳市建平县有一个“村子”,村民是红山文化早期先民。

在村旁,不仅有年代久远的壕沟,还有一个祭祀地方。这是我省迄今为止发掘出来的唯一一个带有祭祀台地的红山先民聚落址。

这个“村子”就是考古学家口中的马鞍桥山遗址。

马鞍桥山遗址位于我省朝阳市建平县太平庄镇石台沟村西南约米的一道小山梁上,当地俗称“马鞍桥山”。遗址南距牛河梁遗址、西北距红山后遗址均约60公里。

马鞍桥山遗址是在年“大凌河中上游地区红山文化遗存考古调查”中发现的,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聚落址,通俗理解,就是红山先民所居住的村子。对于这片遗址,考古工作者连续三年进行发掘。

负责此次考古发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樊圣英说,年,这处遗址内相继出土了包括陶器、石器、骨器和贝器在内的遗物近件。通过对发现的人骨进行测定,可以认定,该遗址距今年至年,属于红山文化早期阶段。再结合其他出土遗物,可以综合判定,这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早期为主体的大型聚落址,内涵丰富、年代延续长、时间跨度大。

在年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聚落址内发现了要比红山文化时期还早的兴隆洼文化时期遗迹。这是首次在该遗址中明确发现这一时期的遗迹和遗物,这让该聚落址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如此,考古工作者还在该聚落址东侧边缘确认了一条人工发掘的壕沟。樊圣英表示,这是年该遗址发掘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收获。

记者在马鞍桥山遗址发掘现场看到,该壕沟为南北走向,与房址有一定距离。壕沟内出土了一些已经残破的遗物,据分析,这是红山先民离开这处聚落址时,将一些没用的陶器丢入壕沟。

樊圣英表示,经过两年的发掘可以明确,这处红山文化早期聚落址整体保存完好,居住址经过精心规划、布局,外围有正南北向、呈圆角长方形、人工挖掘的形制规整的环壕围绕,发现的遗迹均分布于其内部。遗迹又以大型房址为中心相对集中分布,大型房址整体呈南北向成排分布,大房址周围又分布着与其相关的小型房屋和数量不等的灰坑,这些特征对于研究红山文化居住址的分布及布局规律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该遗址今年仍在发掘中。

目前已经可以确认,这处聚落址内,除了房址、壕沟外,还有一个由人工堆积而成的大型土台遗迹。从平面上看,这处大型土台呈近圆角的长方形,分布范围近一万平方米。目前,考古工作者正对该大型土台遗迹西南转角进行发掘。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大型土台遗迹上已经发现了多个小型坑类遗迹。在一个土坑内,已清理出土保存完好的“之”字纹夹砂黑陶筒形罐、泥质红陶黑色彩陶壶、泥质红陶钵及贝壳类等文物。

根据上述出土的文物特征来看,这个小型土坑应该是一处祭坑,这说明马鞍桥山遗址是一处兼具生活与祭祀功能于一体的红山文化聚落址。

发现于40年前、被称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牛河梁遗址是红山先民高等级的祭祀遗存,遗憾的是,目前还未发现其生活的聚落址。而马鞍桥山遗址已经发现的房址、土台和文物,则可以证明这是一处生活区和低等级的祭祀遗存共存的聚落址。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省红山文化时期缺少低等级祭祀遗存的空白,还为红山文化社会等级分层和区域内聚落分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据樊圣英透露,通过考古人员调查,并结合采集的文物和发现的遗迹,在紧邻居住址的外围,还分布着与红山先民相关的墓地和窑址等遗址。这些发现进而说明,该聚落址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区域,这对于深入研究红山文化聚落形态、发展规律、社会状况、生活方式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65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