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县移民文化探析上

2022/8/9 来源:不详

广德县移民文化探析(上)

秦首武

广德县历史上是个移民大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发展轨迹独特。本文对广德历史移民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包括移民的原因、起止时间及数量、移民运动过程、移民的迁移形式及流动路线、移民的类型、移民的来源及分布、移民的冲突与融合、移民带来的相关文化影响等。最后一部分对如何开发移民文化、促进广德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广德县、移民、太平天国战争、移民文化、发展。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先生在《中国移民史》中指出:“移民是人口迁移的结果,移民必定是迁移人口。但移民只是迁移人口中的一部分,或者说迁移人口中符合一定的条件的那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的迁移人口都是移民。”《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指出:“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变动,人口的迁移形式是移民。”本文研究的移民正是这一概念下的移民。移民文化属于类型文化概念,是相对于非移民文化而言的,不同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根植于移民社会中,是移民社会人们心态、观念和思想的体现;在结构上分成两大基本层次:一是移民心理,二是直接反映移民心理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移民文化具有独特的移民精神以及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等特征。

本文研究广德移民文化,在地域上不仅局限于广德,而是放眼整个皖南乃至苏浙皖地区,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在时间维度上,尽量把他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研究。但由于史料所限,只能对广德某一段时期主要是太平天国期间以及战后移民文化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时间划定在年至年这90年间,主要着眼于清咸丰、同治之后大规模的移民潮。

一、广德历史移民简介

纵观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史,中华民族一直是在不断流动、迁徙中发展壮大的。古代的移民浪潮,除了开拓疆土、垦殖屯兵,主要原因是战乱。每当朝代更替、或者大规模的战争等,总会引发大规模的移民迁徙。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北宋末的靖康之变,无一例外都带来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广德古代属吴越之地,锁三吴,襟两浙。广德地名最早见之于史籍是在春秋时期,鲁哀公十五年(前),“春,成叛于齐,武伯伐成,不克,遂城输。夏,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陈侯使公孙贞子吊焉。”①桐河和汭河在广德境内,是为广德代称。秦朝时为鄣郡地,东汉建安初,孙吴分故障县地,始置广德县。以后,随着政权更迭,废置频繁,名称较多,具体地域变化无法详细考证。“及至宋初,广德地域基本为现在广德、郎溪两县范围。端拱元年()分置建平县(今郎溪)后,广德县地域没有大的变化,即如现状”②。

广德移民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汉袁康《越绝书》载:“乌程、余杭、黝、歙、芜湖、石城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刻石徙之”“徙大越民置余杭、伊攻、故鄣。”这一历史时期,广德便在该区域内。此后至清朝大规模移民前,我们只能从一些家谱中零星见到有关广德移民的点滴记录。东汉末群雄纷起,西晋“永嘉之乱”和北宋“靖康之难”,北方难民相继南迁,有移民成批来广德定居。据《濮阳氏旧谱序》记载,广德大姓濮阳氏唐末时期由于兵乱自淮阳南渡,在广德安家,以后在县城以西繁衍,“烟火相望皆其裔也。”据调研得知,四合乡耿村的耿氏家族是由元代末年从河北保定市高阳县迁徙来的。这说明历史上广德移民一直没有间断过。但是,于史有据的大规模移民是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及战争之后。在抗战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时期广德也有少量移民。

二、战争给广德造成的人口损失

(一)太平天国战争前广德人口状况

清代广德州辖二县(广德、建平),地处山区。曹树基先生在《中国人口史》一书中推算:广德州清朝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二十五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千分之5.6,考虑到人口发展愈往后愈慢,假定广德州嘉庆二十五年至咸丰元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千分之5.0。嘉庆二十五年至广德州、建平县人口分别为30.5万和24.6万,咸丰元年()约增至35.6万和28.7万,咸丰十年()全州人口约为64.3万。囿于史料,曹树基先生只能做一些估算,显然,他把广德县当时的人口估算多了。实际上,这在清朝光绪年间胡有诚编纂的《广德州志》中记载较为详细、清楚:乾隆五十年,广德州户,广德县人口人;咸丰五年(),州户,广德县人口人;直至咸丰九年(),州户,广德县人口人。

(二)天平天国战争期间及战后广德人口损失情况

广德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地,成为战争争夺的焦点。自清咸丰十年()二月至同治三年()七月,太平军同清军及地方团练在广德境内展开拉锯战近五年之久。同治三年(年)天京(南京)失陷,幼王洪天贵福退据广德,然后突围经浙江入江西,清军一路烧杀围堵,所到之处,十室九空。太平天国运动在本地民间,老一辈通常贬称为“长毛造反”。当地人口的大量死亡,除了战争的影响外,还在于因战争引起饥荒和瘟疫流行。“自庚申二月贼窜州境,出没无时,居民遭荼,或被杀,或自殉,或被掳,以及饿殍疾病,死亡过半”③。自年至年五年间,“民不得耕种,粮绝,山中藜藿薇蕨都尽,人相食,而瘟疫起矣。其时尸骸枕籍,道路荆榛,几数十里无人烟”④。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当时广德人口死亡率约为98%,这是不准确的,因为战乱时尚有少数土居广德人逃走了,战乱结束后又陆续返回了,这部分人是不能计算在死亡人数之内的。据相关史料记载,同治五年(),“上年通查四乡户口,不过七千多人,下年陆续来归者幸增其半。”随着外逃民人的陆续返乡,同治八年()户册土著人口增至口。以此推算,广德州战时人口损失约为30万,年广德人口人,人口损失率实际约为96%,这与宁国县人口损失率96.6%相近。光绪《广德州志》有关“州人被兵燹后,土著不及十分之一”的记载证实了上述推论。近人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江、浙、皖三省被蹂躏之地,几于百里无人烟。”战争使得广德一些“故家大族流亡迁徙,靡有孑遗”,如北乡钱氏,道光年间全族余人,战后仅存3人,几于全族灭绝⑤。“咸丰间,濮阳、戈、步、巫子孙最繁衍。濮阳氏丁口有一万有余。戈氏次之,步氏次之,巫氏又次之。自遭粤寇后,十不存一”⑥。

(三)造成当时广德人口锐减的原因分析

1、清军及太平军的滥杀无辜

同治元年()清廷的一份上谕规定:随贼打仗抗拒官兵者,如果不能及早反正,一旦克复城池后将全部剿杀。镇压太平军的湘军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道上谕,攻陷城池或乡村后,逢人便杀。战争后期,太平天国朝纲败坏,太平军到处抢掠财产、滥杀无辜。光绪《广德州志》记载:广德篁竹堡(今桃州镇蔡家岭南),“其地倚山,四面回抱,廓其中而溢于路,故易守。贼屡攻不克,益壮其声势。”于是“存者至于无可托足,皆迁避于南乡篁竹堡”。同治二年(),投降清军的太平军保王童容海部攻陷篁竹堡,大肆屠戮,民团遇害者达万余人。

2、低矮的丘陵不能有效躲避太平军的搜捕

广德为江南典型的丘陵地区,低矮的丘陵很多,水乡较少。水乡地区,人们大多乘小船等水上工具,“托命于小溪汊港、丛芦密苇之间,朝此夕彼,摝鱼虾、采菰荇以为食”,尚能躲避太平军的追逃,携带食物或是返回家中较为便利;而家在山区之中,“无舟楫之利,溪港之便,保抱携持厥妇子及其姻邻,昼伏峭崖,夜潜深箐,远窜百里,近走数十”;避难山区,只有身强力壮之人“力能携米斗余,而奔走驱逐之时,则又枵腹而不暇举坎也”⑦,丘陵地区太平军搜山较为方便,因而这些逃乱之人即使躲过太平军搜山的危险,也往往会因饥饿而死。

3、鼠疫及霍乱等病的流行

连年兵燹带来的瘟疫,在同治元年()总爆发,流行范围遍及句容、溧水、孝丰、广德、宣城、宁国、南陵、泾县和太平等县,尤以孝丰、广德、宁国、南陵等县最为严重。光绪《广德州志》记载“同治元年()大疫,先是州民在贼(指太平军)中困苦流离,五月至八月,积尸满野,死者过半,至是又病疫,伤亡殆尽。”可见,瘟疫造成的人口损失远远超过战争本身,现在人们谈起祖辈下江南时,还经常说到流传下来的见闻,如“帐子一摸就粉了”等。年广德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广德县志》指出,广德在太平天国期间发生瘟疫的原因是“鼠疫”,而从当时广德县仅存的人口看来,他们都住在诸如甘溪沟等山区,而山区不可能没有老鼠,所以这场大瘟疫很可能是局部地区发生鼠疫。由于水是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的,同时有的移民后裔谈到:在原居民家里的地上有着一滩一滩痢疾样的脏东西,还有许多钉螺,而霍乱又是沿着水源传播的,所以这种瘟疫又可能伴有霍乱及血吸虫病的发生。发生瘟疫期间,广德原清溪乡轮窑厂附近部分居民一直饮用井水,所以存活了下来,这也为此提供了佐证。

4、极寒的天气

据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第二章介绍,我国气候从14世纪开始转寒,至17世纪达到极点;19世纪后半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冷期,这期间广德“清道光二十一年(年)十一月降雪深丈余,道路不通月余,人多冻死,山兽入人家厨灶”⑧,咸丰九年()六月的“青浦大雪,黄岩奇寒如冬,有衣裘者”⑨,“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大雪至除夕止,积雪数尺。”⑩这一寒冷期正当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战争与寒潮共同扫荡了长江中下游,使之成为当时中国人口减少最多的地区。广德县地理位置属于长江下游地区,当时由于战乱的影响,逃到山里的乱民由于不能及时回去添加衣物及食物,饥寒交迫而死者较多。

另外,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妇女由于深受“忠节”思想的影响而自尽以免受辱,也是本区人口损失的原因之一。

三、广德移民概述

(一)移民的起止时间及数量

第一批迁入广德的移民是同治三年()前后的两湖散勇。此后,“江督曾侯出示招垦,于是楚豫各邻省之民络绎来归,坌集境内,垦荒纳税。”据卢村乡同溪村《黎氏家谱》记载:“同治六年(),时值湖北大旱,为谋生计,老先祖全家从老家宜城雷河黎家岗千里迢迢下江南。”同治七年()前后,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式玉及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动物学家韩伯禄等多次到广德等地探访从河南、湖北迁来的基督教友,说明当时迁入广德等地的河南、湖北移民已为数不少。外来移民迁入广德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同治末、光绪初年。

广德移民数量变化表

资料来源:光绪《广德州志》卷十六《田赋志·户口》

-年广德县人口变动情况表

资料来源:光绪《广德县志》卷16;《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年版

到了宣统三年(),广德州(含郎溪县)总人口约为30.3万,移民及其后裔约为25万,占总人口的82.5%,可见广德人口得到移民的很大补充。

这场人口迁移运动规模大,时间长。从迁移时间来看,因种种原因从同治初年开始,历经光绪、宣统两朝,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

(二)移民运动过程

广德县战后的移民运动同这一时期苏浙地区移民一样,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是清朝政府招垦阶段。战后,两江总督曾国藩因“皖南诸郡户口凋敝,而广德一州为尤甚,于是募民开垦以实其地”。在得到清朝廷批准后,曾国藩和安徽巡抚主要向河南、湖北等省发布招垦文告,这在湖北、河南等省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中间引起极大轰动,他们纷纷扶老携幼迁移到广德等地。以湖北安陆县为例,“同治六、七等年,民间讹言下江南,种无主良田,住无主美屋,无一村一堡不轰动,凡佃户皆辞田而去,迁徙者不下万户。”

二是自行迁入阶段。同治末、光绪初年,安徽省已停止招垦,清廷派炮船在沿江一带堵截,但仍无法阻遏民间的迁移行动。直至清末,各地百姓仍呼朋唤友前来本区垦荒。例如光绪二十六年(),湖北应山县上万农民因大旱和瘟疫流行,不得不离乡背井下江南,迁徙至皖南各县及江西的彭泽诸县,其中来到广德县的移民不在少数。

(三)移民的迁移形式及流动路线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及战后,移民的迁移形式呈多样化态势。既有个体迁移,但更多的还是群体迁移;既有夫妻母子同行,又有父子兄弟随迁,也有全家共迁,尤其是全家共同迁移在当时非常普遍。小孩放在扁担一头的篮子或者箩筐里,另一头装着锅碗壶罐等物,由小孩的父亲挑在肩膀上,家里其他人紧紧跟着。

两湖、河南等地移民多是乘船沿江东下,前往江南各地的。也有一些移民是循陆路靠双腿行走一路逃荒要饭,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走到广德的。乘船的移民到达芜湖后,一般沿青弋江或水阳江上行,或步行迁往广德州和宁国府属各地,因此,在青弋江、水阳江这两河流域分布着大量的两湖、河南及江北地区的移民。江苏南部以及湖州府属各县虽有两湖、河南移民,但这是移民从皖南向这些地区渗透所致,移民总的流动线路是由西向东逐步推进的态势。例如,“今安吉县下汤村老石坎李姓,原居广德,同治年间听说孝丰县地广人稀,遂迁居于此。”

(四)移民的类型

1、垦荒农民

这是战后移民的主体。因广德战时人口损失严重,荒芜的土地很多,在官方非常优惠的政策下,各地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纷纷前来就垦,所以成为垦荒农民的麇集之所。同时,战前就已经在广德南部及东部山区垦荒种植苞芦的来自福建及江西等地的少数“棚民”,战后也成为招垦的对象。还有一部分人做“候鸟型”的迁移,春天前来做短工或者租地播种,等到冬天又返回家乡,户册上并无户名。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本区了解的加深,这些作候鸟型迁移的人们往往逐渐转化为广德移民。

2、军人

参加镇压太平军的湘军、淮军因为是临时征募组建的,不属于正规军,按照清朝的制度和惯例,这些人在战事结束后必须解甲归田返回原籍;但有一些不愿被裁撤返乡的兵勇,既无恒产,又谋生乏术,于是其中有些人扮作难民流入本区,成为战后本区移民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在广德定居的还有少数战争后期被清朝政府实行安抚政策而遣散的太平军战士,这些人员主要来自两湖地区。

3、手工业者、塾师及艺人

据民国钱文选《广德县志稿》记载:“吾广以嫰毛竹制表芯纸,产额甚巨,资生活者不下十余万人,工人以江西、富阳人为最多。”江西来的会做纸的移民看见山区存放多年的表芯纸原料,即利用起来进行生产,使广德后来发展成为我国东南部表芯纸重要产区之一,民国年间,全县每年表芯纸产值在二十至二十五万元之间,销往苏浙等地。还有一些塾师也迁来广德,例如河南商城人程洁荪,受在广德垦荒乡人之聘,“设帐于小北乡百龙、九斗之间,从游者众。”还有少数民间艺人,例如河南和湖北花鼓戏、皮影戏艺人也随众多迁移者来到广德定居。

4、商人

这类人在广德数量较少,他们往来于广德和周边地区,例如浙江安吉、孝丰、杭垓等地,主要从事粮食、茶叶、丝绸和桐油等贸易。例如四合乡焦村秦氏家族于清同治年间从湖北随州迁入,世代经商以为主。这些经商者中,也有一些是移民定居后看到有利可图,才开始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

总之,战后广德移民的类型复杂多样。既有垦荒农民,又有手工业者和少数军人、商人和艺人。在各类迁移人口中,垦荒农民数量最多,是迁移人口的主体。

(五)迁移的原因

1、清政府的有力倡导

同治三年()天京陷落,广德州因地处天京的外围,因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所以成为战争中的“重灾区”。战后,人口剧减,田地荒芜,这是清政府所不愿看到的,“于是募民开垦以实其地”。战争结束五年()谕令各省招垦荒田,各州县先后设立“劝农局”、“招垦局”、“开垦局”等机构,负责招垦事宜,大力招引本地民人返乡的同时,积极鼓励外省、外府县农民前来就垦,而且给予了非常优厚的条件,如“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等等。“于是楚、豫各邻省之民,络绎来归,坌集境内,垦荒纳税,并入籍与考,不久客民即为土民。”

2、经济利益的诱导

战后广德州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北和河南等省,这些地区的人们背井离乡到广德县垦荒,其根本原因,当然不外是由于长江下游很多地方不可抗拒的经济利益的诱导。皖南花鼓戏《唐老三下江南》所反映的湖北襄阳府南漳县百姓唐老三夫妻下江南的故事,可以说是当时千千万万下江南移民的缩影:江南肥沃的土地田园,茂盛的竹杉林木,丰产的稻谷棉花,硕大的菜蔬瓜果,还有无人居住的大瓦房,这种夹杂着现实和想像的富庶,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于是,充满着美好愿望的人们纷纷背的背挑的挑都下江南。

3、原居地人口的压力

太平天国战争波及范围虽广,但受战祸最深的只是苏南、浙西、皖南及江西的部分地区。遭受战争影响较小的地区,例如河南省光山县人口几乎没有损失,而且当地流行早婚习俗又使其人口激增,许多农民面临生存危机,只得迁往江南地区垦荒,成为战后重要的移民迁出地。广德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所以成了他们逃难的一大目的地。

4、自然灾害的驱使

在科技还很不发达的近代社会,水、旱、蝗灾等自然灾害是人们所无法抗拒的。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当地政府无法救济时,只得听任灾民乞讨他乡。早在清初中期,富庶的江南地区已成为灾民乞讨的首选目的地。同治光绪年间,由于自然灾害仍频繁发生,灾民往往沿着先人的逃荒之路,纷纷下江南。湖北宜城同治四年()“县南独树林羊角风大起,屋瓦皆飞,木拔禾尽偃,有龙蜒状大雨,平地水数尺,不数日,又见于茅草洲”。湖北钟祥“同治六年八月,大水,法华寺、丁公庙、孙家店、降魔殿、三官庙、铁牛关、许家堤、刘家湾溃口”。在广德流传着反映灾民下江南的民歌:“去年干,今年淹,爹爹饿死大路边;姐挖野菜娘讨饭,哭哭啼啼下江南。娃哭饿,囡走瘫,爹爹背着娘手搀。江南咋不见?‘唵头’那片山”。正是这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迫使成千上万的灾民涌入广德等县境内。

5、苛捐杂税的盘剥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为支付巨额经费,河南、湖北等省成为军费的重要供给地。战后为处理善后事宜,也需要大量费用,清政府更加重了对农民的盘剥。例如湖北,负责征收钱粮的差役,“酒食供给外,每票勒索钱数百文,甚者数千文。稍不遂意,辄以抗粮报官。”不仅赋税十分沉重,而且遇到灾年歉收,地主也不给予减免。许多百姓因不堪重负,不得不背井离乡,他们其中的一部分来到广德定居。

6、“弱关系”网带动

在太平天国运动后广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受朝廷强势推动,除群体性移民,也有无序、零散的迁移,但更多的移民还是通过民间“弱关系”网的带动,“老乡带老乡”,以先带后,以一带十,或以家庭为单位,或以宗亲为单位,或以村民为单位纷至沓来。此外,同治、光绪两朝在广德任职的河南、湖北、湖南籍官员共有16位,出于乡土观念,他们积极动员各自的乡亲南迁,招引同乡前来就垦。于是他们的乡亲沾亲带故,互相照应着一道下江南。例如河南固始人李孟荃出任广德知州时期内,河南固始移民蜂拥而至;李孟荃因过分袒护河南移民,受到了土居士绅、前天津府知府张光藻的抨击。

移民期间部分在广德任职官员籍贯一览表

(六)移民的来源、分布及分布原因

1、移民的来源及分布

广德移民来源较为广泛,主要来自河南、湖北、安徽安庆、浙江、江苏、湖南及江北,还有少量江西、山东移民。据光绪年间统计,“湖北人居其四,河南人居其三,江北人居其一,浙江人居其一,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21,这里的江北指的是长江北岸的原安庆府(辖怀宁、潜山、桐城、太湖、宿松、望江),庐州府(辖合肥、巢县、无为州、舒城、庐江五州县)及和州(辖和州、含山)三州府。由于河南移民大多住在广德西北乡平畈区和丘陵地带,农业生产及发展较快,人口繁衍也相对较快,而且各地移民续迁人数也不同,到了民国年间,各地移民所占比例发生变化:河南移民及后裔跃居首位,占总人口的十分之六,其他移民及后裔,“湖北人居其二,江北人居其一,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22。

根据年版《广德县志》及调查所得资料,广德移民分布大致是这样的:来自光山、罗山、商城、固始等县河南移民主要分布在县境北半部的平畈区和丘陵地带,如今邱村镇的高湖、邱村、赵村、下寺、山北,誓节镇的花鼓以及新杭镇的彭村、流洞、新杭、砖桥、独山等村或社区。来自荆门、京山、钟祥、孝感、南漳等县的湖北移民主要分布在县境西部、南部的丘陵地区和山区,如誓节镇的苏村、石鼓、杨杆,杨滩镇的独树、月湾等村或社区以及四合乡境内,现在的卢村、桃州镇、柏垫镇部分村或社区为河南、湖北移民的混居区。江北移民分布在县城及东亭等乡镇。安庆移民主要分布在东亭的沙坝和施家境等村,以及广德北乡少数地区。来自长沙、岳阳、益阳、湘潭、湘乡等地的湖南移民主要分布在桃州镇的清溪社区及邱村镇山北村。江西移民分布在邱村镇伏岕、新杭镇河口及涧东等村或社区。温州移民分布在今新杭镇的路东、涧东,桃州镇的苏觉及新杭镇朱湾等村或社区。浙江浦江移民分布在今杨滩、月湾、石鼓等偏远乡镇或村。

2、分布原因

(1)生产方式的影响。移民的原居住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物产等千差万别,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生活在某一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下的人们,即使迁往他乡,也往往寻找和自己家乡相似的环境定居,以便可以从事自己原来的职业。例如浙江温州、台州山地连绵,水田较少,早在道光年间,就在浙西、皖南的山区种植玉米等旱季作物,战后移民多定居在新杭镇独山、朱湾等山地、丘陵地区。

(2)迁移时间的影响。清朝年间,信息还很不发达,各地获得移民的信息先后不一,迁移时间有早有迟;同时,乘坐船只的移民一般比走陆路的移民要抢先抵达。最先迁入者往往占据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定居,后来者只能退而求其次;居住在那些蛮荒之地的移民往往是最后到达或是移民若干年后又从附近县市迁入广德的。

(3)“弱关系”网的作用。“传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高度的血缘性和地缘性。”广德的移民以“同籍而聚垦”,相同地区的移民大多集中居住在某一地域,这既是由于相同的文化背景、相同的方言、相同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形成的凝聚,同时,也是为了增强移民在新环境下适应力、生存力和竞争力的需要。例如,誓节镇章家弄村移民秦姓、罗姓、许姓、黄姓及李姓等家族,都来自湖北省京山县的宋河镇及毗邻的罗店镇,是最先到达广德县的移民之一,移民时间也大多在同治六年()左右。

(七)移民的冲突与融合

移民潮方兴未艾之际,随着移民的不断激增,土客之间因各种摩擦时启争端,渐成地方之患。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以地权为焦点而日趋激化的土客矛盾。广德州“土客杂处,日起争端”○23,境内荒田多为两湖移民垦种,随着土居居民陆续返乡,“稽查田亩,指认屋宇,两湖人据为己有,不肯原业退还”,于是,矛盾骤起,“仇隙愈重”。同时,还由于民风习俗、畛域观念、水利灌溉、语言的隔阂、录取生员的学额等方面的原因,土著与移民、客民与客民之间常因此发生矛盾○24。例如,同治十二年(),广德长塘保客民与新桥保客民为争夺夏家坝之水,双方发生了多次械斗,在官府的调解下,冲突才慢慢平息下来。但随着社会秩序的逐步稳定,土地产权的明晰,彼此了解的加深,有的通过攀亲联宗等形式,使得一些个体移民家庭融入一种扩大的宗族中,土客逐渐从冲突走向融合。

(作者系广德县委党校教研室主任、资深高级讲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