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为什么叫福建,建瓯与福州有何历史渊源

2022/10/31 来源:不详

小孩白癜风的图片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6/5959486.html

编者按:远古时代福建属海浸之区,南蛮地之称自古有之。由于入闽艰难堪比蜀道,遂先有省道而后有福建省,闽北闽江流域成为中原入闽聚居地。

建安郡自汉代设郡起,不断向外分县,建瓯、福州如是分出。自晋朝起,省内疆域一分为二,作建安郡、晋安郡,其中晋安郡为福州所属区,福州开启首府之旅。

故福建之名取自“建州”与“福州”,与福建地缘位置、政治、历史等息息相关。详情且见下文。

一、远古时代福建属海浸之区,秦汉时仍未开发,入闽之艰难堪比蜀道

福建省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境内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盆地错综其间,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各占全省面积的75%、15%与10%;

▼中国福建省,位于北纬23°33′~28°20′、东经°50′~°40′

然远古时代福建属海浸之区,唐朝前”福建”之地名无案可稽,却早有闽称。“闽”之简称最早于《山海经》中出现,文载“闽在海中”,此“闽”非特指福建,而是囊括整个东南地区。

▼郭璞版(晋)《山海经·海内南经·十卷》,“海内东南陬以西者,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

如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建,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60.5%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恰是这样的地理环境,福建直到秦汉时期仍未开发,不仅人烟稀少,且武夷山脉阻隔之下,中原人难入,被称为南蛮之地。

闽道之险趋于上青天福建省武夷山作为入闽首道屏障,曾难倒诸多野心勃勃的开辟者。其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横亘于福建与江西之间。武夷山崎岖的褶皱上有着许多垭口,是外界入闽、闽人出省的咽喉要塞。

清代咸丰年间成书的《邵武县志》载:

“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两浙之所窥也;邵武为隘道,江西之所趋也;广漳航海为间道,奇兵之所乘也。”

▲清代福建地图局部。建宁、邵武分指当时的建宁府、邵武府,即今日南平市一带。

如文所表仙霞关乃浙江入闽之道,亦是福建入闽之险道,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江西入闽属狭道,其杉关、铁牛关二关,始建于唐广明元年(年),其中铁牛关为闽赣咽喉。

由于地形崎岖、气候湿热与军事薄弱等因素,北方入闽尤为艰难。春秋时期楚国曾绕过毗邻的福建,转而渗透云南之地,可见在当时条件下试图从武夷山西侧发动试探性攻击,是为虚妄。

勤而好学的福建人历经上千年探索,如今已深谙隧道技术,其隧道业务涵盖全国项目80%。然而古代北方迁徙者不通地形,历经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后,于简陋医疗条件下,难以抵挡福建的潮湿炎热及虫毒侵扰,因水土不服或毒虫叮咬,感染疟疾而病死者泰半。

▲武夷山脉区域现存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遍布各种珍稀树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也阻碍中原入闽的一道险阻。

※图片来源: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

无独有偶,武夷山脉外的福建省中任一位置不乏湿毒、瘴气之侵扰。南宋时期,人们对于瘴气谈虎色变,《后汉书·南蛮传》记载:

“南州水土温暑,加有瘴气,致死者十必四五。”

▼战国至明代瘴域的变迁示意图,随着人口南移,福建开发,加之气候逐渐变冷,瘴域边界不断南迁,然而福建境内瘴地仍占据大部分省域。

明代时期,邱濬也曾指出“南方湿毒,兵不刃自先病死”:

“闽越今福建地,其入职方已久,非复汉时旧矣,然刘安所言南方湿毒,兵入其地,不待兵刃先自病死,与夫兵至则潜藏,兵退则复聚,持久则士卒疲倦,民苦兵事。”

▼钦定四库全书·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三·明·丘濬·撰

中原三次移民入闽福建早期开发始自西晋,伴随着中原士民南迁入闽而逐步深入。先后于西晋永嘉年间、唐初高宗时期与五代时期形成三个移民潮。

地缘因素使然,入闽的主要古道分布在闽北。中原人入闽时,往往从长江水系或钱塘江水系至福建隘口,经由闽江水系,驻足于闽江水系冲刷而成的谷地。

▲入闽路线简图,实际上应沿闽江顺流而下。

公元年产生第一次移民浪潮,“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便是先抵达浦城,后沿建阳、建瓯南下,有的于福州东门外定居,少数南行至莆田、泉州等地。

公元年,唐朝实行招抚政策促使第二次移民浪潮诞生。此时泉州港开始繁荣,成为南洋、日本及台湾省之间贸易往来的港口,部分阿拉伯人在此定居。因此宋代以前,从综合实力及价值影响考量福建省内城市,福州、建州当居上,泉州随其后。

第三次移民热潮在唐末五代时期。公元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与哥哥王潮,随寿州人王绪起兵响应黄巢起义。义军被唐军攻击退出河南转入福建,王审知韬光养晦多年,年终于在福州(长乐府)称王。

福州与建州轮番作为首府阵地福州不仅曾是闽国都城,闽越王城也在福州。且自晋代起,福州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省会。

福州地处偏远沿海,远离全国政治中心,是中央集权漏网之地,也是末代皇帝逃亡与流浪之处。除闽王外,南宋益王赵、唐王朱聿键都曾逃亡至此,以福州为行都称帝。

元朝后福州更是长期作为福建首府,明代起不曾更迭。

▲书坊乡积墨池遗址,宋以来书坊乡刻书作坊印书所用之墨沿坡而流,汇此洼地,日积月累,水色如墨。(图源:陈铎著.建本与建安版画.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1)

建瓯历史悠长,福建凡涉足“建”字的建茶、建本、建盏、建木等,均源自汉末建安间于此设的建安县。

建瓯市都御坪曾是东汉王延正在建州建立的行宫,当时称作“都尉坪”;建瓯城南覆船山下的一大片农田,是三国时期福建疆域设立的第一座郡城(建安郡城)。

五代时期,王延政曾在建州称帝,建立殷国,以建州(建瓯)为都。殷国被废后,闽国国都仍设在建州,以福州长乐府为东都。

总而言之,福建省内,福州、建瓯的显赫家世,于全省数一数二。

二、福建省水路与驿路上重要途径地:福州与建州

福建地势自西北至东南倾斜,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共有29个水系,多条河流。

其中“六江两溪”为省内流量前几,即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敖江、龙江、交溪和木兰溪。

福建省内平原稀少,故河流沿岸不仅成为百姓聚居地,内河水路亦是人民生活交往、粮食和物资运输最普遍且便捷的方式。

闽江作为福建省境内最大水系,发源于武夷山脉山岭南麓,流经省内建瓯与福州等35个县市,由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市附近汇合。

▲尽管河网密度如此之大大,沿海平原狭窄,放眼整个中国水系,福建水系寥寥。

建瓯与福州的发展与闽江息息相关。建瓯所在地建州,地处建溪流域交汇处,不仅是早期闽越人聚居地,也是中原入闽首要聚居处。福州位于闽江入海口,亦是早期闽越土著人聚居之地。

闽江流域覆盖面积远超于晋江、九龙江。

在海运不发达的时代(隋唐之前),扼守闽江入海口的福州,内接闽中、闽西、闽北,外可与浙江、江西沟通,成为省内经济、政治中心乃水到渠成之事。建州位于闽北,易于中央控制。

泉州直到唐代才兴起,而福建之名得于唐代,如非一时兴起或照顾新兴县市,其历史价值断然不足以与建州与福州抗衡。

▲万历十五年,两京至十三布政司主要驿路图

除水路外,驿路作为古代公文运输的重要道路,随着州府而设置,其关键性毋庸置疑。

从明代驿路图可以看出,长期以来福州与建宁府也是福建省驿路上两大重要驿站。福建陆上沟通从福州沿闽江漫溯,至闽北建州一带转入浙江与江西。

三、福建省遥遥建省之路,绕不开福州与建瓯

福州与建瓯成长轨迹不同,福州在古代走的是一条晋级之路,而建瓯自汉代设立建安县肇始,包含建州、建宁府,都在扮演一个往外分地,设县的角色。福州也曾隶属建安郡。

秦朝建立闽中郡战国末期,越王无诸入闽占地为闽越王,前年,王座还未坐热便被秦始皇废除王号。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凭借着强大的威慑力仍未掌控这南蛮之地。

公元年,贯彻执行中央集权制度,实行羁縻之策,在福建设立闽中郡,委任当地首领自治。

闽中郡是福建省第一个行政单位,但是由于天高皇帝远,以及福建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可能早有家学渊源,中央集权到此已成为强弩之末,不得已为虚治。

▼秦代闽中郡管辖地除福建外,北土囊括浙江的旧温州、台州、处州(丽水市)三地。

西汉刘邦复立无诸为闽越王,《东越列传》记载:

“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西汉时期,福建为“闽越国”疆土,后属会稽郡,会稽又属于扬州刺史部(治所寿春为今安徽寿县),福建尚未独立成省。福州作为当时所在的驻军重地,名“东冶”。

▲这半块「万岁」瓦当,是闽越国在冶山建都的证据

在福州地铁一号线挖掘之前,人们普遍认为闽越王城位于南平武夷山,直至福州屏山地铁站挖掘出,西汉宫殿遗址专用品“常乐万岁”瓦当,福州是闽越王都城遗址成为学术界公论,武夷山作为闽越国的军事要塞被澄清。

汉代建安县设置

东汉建安初年(公元年),以年号为名设置建安县(建瓯),及南平县与汉兴县(浦城),寓意建安年间,南方平地,汉室复兴。这是福建最早的县级政区。

建安八年(年)设建平县(建阳)。此时从闽江下游到上游地区,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布,有侯官(东冶即福州)、建安、南平、汉兴和建平5个县。

闽江流域五县与汉人入闽开发的路线重叠,均为闽江沿岸支流交汇点及入海口,除福州外几乎都在福建北部、东部。某种程度而言,闽江流域社会发展程度及速度明显高于省内其他地区,例如暂未被汉人开发的福建省西南部。

五县中建安县位置居中,地形较好,成为南部都尉府的驻地,统管福建全境。此时侯官不仅包含东部沿海福州地区,亦涵盖闽江下游地区。

▲三国时期福建省地图

三国时期福建属于孙权统治的吴国辖区,置为建安郡,属会稽郡,郡治在建安(今建瓯),这便是福建最早的“市”。

晋朝福州从建安郡中分出西晋太康三年(年),建安郡一分为二设晋安郡与建安郡。福州前身晋安郡终于从建安郡分出。

福州对于朝廷而言,除地处沿海交通方便外,还可通过福州控制两广。且建州位置偏北,泉、漳偏西南,福州在福建省内处于一个居中地段,自晋代其长期成为首府驻地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之果。

▼西晋时期晋安郡与建安郡

南朝陈光大年间,陈武帝设“闽州(丰州)”辖管范围覆盖福建全境,统领晋安郡、南安郡与建安郡,此时闽地的行政中心从“建州”迁至“福州”,治所在晋安郡候官县(福州)。

▲隋朝时期统称建安郡

隋朝时期,“遂罢天下诸郡”,三郡合并置为“泉州”(此时的泉州并非现今泉州,而是福州),后来又称为建安郡。

福建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五州25县,其中福州领闽县、侯官、长乐、福唐(今福清)、永泰、古田、长溪、尤溪、连江,共9县,建州领建安、建阳、唐兴(今浦城)邵武、沙县、将乐,共6县。

这个时期闽江流域仍然是省内发达地区,但是上游发展开始进入缓慢期,闽东南部沿海地区(泉州、漳州等地)陆续得到开发,与闽江流域地区并驾齐驱。

福建之名始现:唐代设立福建经略使唐代时期,福建地区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稳步发展。除晚唐时期黄巢的农民军过境造成的不到一年的侵扰外,几乎无大的战火与兵焚殃及此地,也极少出现中原藩镇武将不奉中央号令的现象。

▲唐代开元二十九年(公元年)地图

唐武德元年(公元年),建安郡更名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州);开元十三年(公元年)闽州更名为福州。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取福州和建州首字,设置福建经略使(军事长官职称)与福州都督府并存。此时辖地包括岭南的潮州。

唐朝以前,福州与建州便多有作为,以“福建”之名合体重新铸就福建名片,也理所应当。

大历六年(公元年)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为福建地区最高长官,形成颇具规模的行省雏形。

▲唐代时期福建地区治所及辖州之变化。图上泉州、闽州皆为福州之别称。

景云二年(年),因为这一年是唐代福建五州名称变化的分水岭,此前泉州是指今之福州,此后泉州指今之泉州。

五代闽国灭亡后,福建境内虽有短暂割据时期,但马上又被宋朝统一,再加上宋室南渡,政治中心转向东南,东南边陲之地再获机遇,得以继续迅速发展。

▲北宋福建增加邵武、兴化二军

福建八闽之称由宋代开始,北宋时置“福建路”等同于省,在原有的“福、建、泉、南剑、漳、汀”六个州基础上,有增加平级的邵武、兴化二军。

两宋时期福建人才发展至前所未有巅峰,以福州(人)与建州(人)领衔,兴化军及泉州等各州随其后,共有名进士。

年(元朝)福建建立行中书省。

年福建省正式确立,辖管福州、建宁、泉州、兴化、邵武、延平、汀州、漳州八路。

四、昔瓯越险远之地,为今东南全盛之邦,福州与建州俊秀云集、经济文化勃发

福州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州所处闽北之地是福建文化的发祥地,二者皆为福建省内重要的区域,是福建省历史之代表性区域。

福州,福建最重要的行政区域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之一,汉代时期便与东南亚通商,唐代时期成为国内最大的贸易港之一。

现今名望虽不如厦门,仍然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无论是矿产资源还是税收总量,福州毫无疑问坐稳龙头。

福州文化习俗、传统艺术、建筑形式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市内坊巷纵横,位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兴起于东晋,历经唐五代,于宋明清独自成派,是福州古代民居建筑代表。

福州作为福建孕育人才的摇篮,教育兴达,无论是宋代还是当代,进士、文武状元、两院院士等人杰数量名列前茅。唐代时期,福建省内共有进士数量达53人,其中福州37人,占当时省内总进士数量69.8%。

福建福州西禅寺

从古至今佛教在福建长盛不衰,唐朝后期佛教在福州被大规模开发,于宋代达到巅峰,居全球之冠。唐代武宗排佛,福建仍然兴盖不少佛教寺院,唯有福州例外,遵旨罢废许多寺院。可见福州与朝廷此时联系较为紧密,是政治文化中心。

建州,闽北的一座历史文化古城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

年,建宁府被撤销,建安县和瓯宁县被合并为建瓯县,该县辖境与今日建瓯市大抵相同。

建瓯在福建历史上曾有举足轻重地位,唐、宋期间,建州经济发达,辖区广大(从浦城县到永定县),产业勃发,文教兴盛,历史人物群集。

▼朱熹(-0),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学者尊称朱子。朱熹思想体系形成时期,也是闽学发展成熟阶段。

建州所在闽北是我国程朱理学重镇,儒学思想影响深远。

在中国印刷史上,闽北也占有重要席位。建安城号称“图书之府”,造纸原料和技术代代相传,各类纸品别具特色;

宋代福建建安麻沙刻书规模居全国之首,与成都、临安成为我国三大刻书中心,建阳书坊历经宋元明三代,被视为福建刻书代表,是中国书坊刻书史的缩影。

《书林清话》有言,

“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而闽中尤以建安为最。”

▲宋代兔毫束口盏,口径11.1cm,曾于TheGordonCollection:ChineseCeramicsandWorksofArt展示。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巅峰,福建黑釉瓷无出其右,在南宋时期便获得海内外粉丝拥趸,大量销往日本、朝鲜与东南亚等地。

福建地形因素促使闽北桥梁建造历史悠久,譬如始建于宋代造型雄伟的松溪惠政桥,闽北最长的厝桥松溪五福桥等……

有关于建盏的任何问题,可以后台私信笔者,笔者将会第一时间为你解答

↓↓↓↓↓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3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