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信阳人一担箩筐下江南的真相

2024/10/6 来源:不详

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0/5474680.html
作者:李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佛像印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印社社员信阳市根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员司马光文化研究会理事光山县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

历来研究信阳人“一担箩筐下江南”的文章,与真实的事实相去甚远,让人遗憾!

信阳人下江南人口众多,仅光山一县就迁出百万以上的人口,而整个信阳总的迁出人口数量更是惊人,这些移民后裔现在就是近千万级的人口。这么庞大的人群流动,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箩筐,更多的是承载的土地,官府和民间的支持,历史上“土客之争”的残祸,是无数血淋淋的事实,这远远不是箩筐所能承载的。

移民的弱势地位,使他们主导不了自己的命运,特别是光山,罗山两县这样集中百万以上的人口大迁移是有领导者来主导的。而后期投亲靠友式的“一担箩筐下江南”,只是日积月累的堆集。这就是笔者认为信阳人下江南的两个阶段。以前的移民文章,多   ○又奏、已故知府前代理广德直隶州知州李孟荃。政绩卓著。遗爱在民。请将事迹宣付史馆立传。下礼部议。摺包   ○以历年劝办工赈。予前署安徽太平府知府史久常等二十六员奖叙。摺包

  

《清史列传》记载的李孟荃是这样的:

李孟荃被记录死在广德,实际上只是为了掩人耳目的诈死之计,事实远比文字精彩而血腥,在经历了广德长塘保和新桥保械斗争夺夏家坝水源一案的判决后,因坦护信阳移民,得罪了退职天津原知府张光藻,受到了抨击,为了赎罪和躲避,只得诈死,以平息怒火。无奈弄巧成拙的是,很快被仇家看出破绽,当其化名李瑚到沫河口盐卡任职不久,即被尾随而至的仇人刺杀,其后代更是鲜血淋淋,失去多少条生命,至今隐姓埋名……。李孟荃的功过是非,让后人背负了太多。但在国史和信阳移民史上,他无疑是个悲剧英雄。

一,河湖相近“湘军”不湘。简述信阳人下江南的第一个阶段。

在江南人的读音中,河湖相近,所以早期的河南人,常被误会为湖南人。实则在罗山移民人物雷震先生《我的母亲》中记录湖南当时的情况是富足的,衣服用品光鲜,人多不愿外迁。而湘军中李世忠部有多达数万的河南,安徽人,这些人中多以信阳为主,这就是为什么移民中除大量的光山、罗山人之外还有少量固始,潢川,商城,信阳人存在的原因,大多是当时的军队安置和后来的亲友投奔。

李孟荃的侄子清朝江南提督李世忠原名李昭寿。少曾为小偷和强盗。年,与薛之元在河南固始三河尖乡结捻起义,活动于太平天国和清朝的交错地区。次年率部降清道员何桂珍。年,杀清道员何桂珍等,投太平军,隶李秀成部,任七十二检点。年率所部四万再度降清,献太平天国的天长、来安和滁州(今滁县)三城。清廷赐名李世忠,渐迁至江南提督。后李世忠与陈国瑞私自斗杀,曾国藩两惩之,奏请将李世忠革职,交安徽巡抚严加管束,疏末有“如再怙恶,当即处以极刑”两语。李世忠羁安庆,尚拥巨资,私蓄健儿,横行多不法,年,安徽巡抚裕禄援曾国藩旧案以请朝廷,朝廷下诏诛杀李世忠。

曾国藩撰傳忠書局版《曾文正公全集曾文正公批牘》记:记载李世忠在固始三河尖起事后带的人马有五六万之多,太平天国战后这些人多被裁撤,很多留在江南当地居住,其中多为信阳各县人,且有的成为军功地主。李世忠部因为隶属曾国藩,所以也算湘军。这是第一批下江南的信阳乡亲。

战后遣散下来的游兵散勇占据一席之地。镇压太平军起一后,清朝统治者即大量裁撤营伍军,“有业可归,有田可耕,有亲戚可依者”返回原籍,无家可归者就地予以安插。同治四年,曾国藩遣散五千余名两湖勇丁迁居广德、建平,他们“不用置产而有田可耕,不用建置而有房可住”光绪八年六月二十日《申报》)。

张爱民《太平天国运动后安徽土地关系的变动》载:

刘铭传广置田地,在六安、苏家埠有上千亩,麻埠一带山场、土地南北数十里、东西数山头,富敌西乡,有骑马不踏外姓路,马饥不吃外田草之说。李鸿章、刘铭传等捐置义庄动辄数百、数千亩。

跟随淮军将领作战的也大异于昔。刘铭传在《刘氏宗谱义庄序》中写道:子弟有随军从事者多名成业就,家室一新。这些人勇于作战也肆意劫掠,又因战功多得奖赏,积累了不少财富,他们在家乡霸占田产购屋置地,迅速由贵而富。

就省内而言,军功人员主要集中于皖北各州县庐州府属合肥、庐江、舒城等和安庆府怀宁县,军功地主每县多者近千,少者也有数十人合计在两万人左右。军功人员除了自己派军队占田,地方官府也帮同他们争夺土地。地方当局为土民定租额,为客民编门牌,于是土民悦、客民畏,遂以无事,这样,从他乡来垦种土地的客民无法在军功人员集中地区占有土地,这里的农民基本上是在新的租佃关系下从事垦辟,合肥县佃农比例高至70%以上。

二、招垦政策主导下的信阳人“一担箩筐下江南”,是信阳人下江南的第二个阶段。

第一批迁入广德的移民是同治三年()前后的两湖散勇。同治九年委办广德州垦务河南光山县人李孟荃出任广德时期内,河南光山县移民蜂拥而至此后,是信阳人下江南的第二个阶段。

李孟荃、李世忠的老家在信阳市光山县文殊柿园村,这里位于马畈镇,南向店,罗陈乡接壤地带,正好处于光罗两县的中心点,雷震的老家与此相邻,以这里为半径的消息传播,使光山、罗山两县迁出的人口占信阳迁出人口的大部分。这就是现存信阳市江南移民人口结构的历史原因。

“四乡一无完善,田亩尽属荒芜”(《广德州志··艺文志》),“尸骸枕籍,道路荆榛,几数十里无人烟,州民户口旧有三十余万,贼去时,遗黎六千有奇”(《广德州志·杂志》)。两江总督曾国藩因“皖南诸郡户口凋敝,而广德一州为尤甚,于是募民开垦以实其地”。在得到清朝廷批准后,曾国藩和安徽巡抚主要向河南、湖北等省发布招垦文告。“楚豫各邻省之民络绎来归,坌集境内,垦荒纳税,并入籍与考。”(《广德州志-田赋志》)江督曾侯出示招徕开垦.客民麇集。”(《广德州志·田赋志》)

同治十二年(),广德长塘保客民与新桥保客民为争夺夏家坝之水,双方发生了多次械斗,在官府的调解下,冲突才慢慢平息下来。但随着社会秩序的逐步稳定,土地产权的明晰,彼此了解的加深,有的通过攀亲联宗等形式,使得一些个体移民家庭融入一种扩大的宗族中,土客逐渐从冲突走向融合。

迁入广德的移民包括商人、手工业者、私塾教师和各类民间艺人,其中以垦荒农民为主体,“皖南广德州自经兵燹后,人口凋残,所遣孑遗不过什一,外来垦户则居八九。该客民携眷远来自数千里至数百里不等。”(《广德州志·艺文志》)

张爱民《太平天国运动后安徽土地关系的变动》载:

在封建租佃关系下垦辟土地。然而,随着招垦中客民的源源而来,农民与地主(主要是土著居民)进行一场争夺土地的斗争,地主阶级力图重建土地关系并不是轻易可以实现的,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出现了为他们始料不及的后果。

皖南小土地所有者的大量产生来源于下列两种途径:一是低价购买荒地。在垦民争耕地的过程中,土客力量的对比决定土地争夺的结果客民争夺土地既猛烈又持久,引起地主阶级的恐慌,地方官府认定皖南首要之事在于和民于是屡次因客民交租势难实行,始有土民买卖之议。土地买卖意在调整土客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巡抚裕禄拟定的买卖土地章程其中规定:由客民买田以承粮,土民卖田得价,别营妥实之田;土地价格每熟田一亩,定为本洋一元四角,熟地七角,荒田三角荒地二角;垦户买田有主者价皆给主,无主者以价充公。十余年间,皖省不少州县沿用此法在主客之间进行和辑。价头的土地大约有三种:(1)无主荒地:广德州曾以较低价格官卖土地,得制钱十余万千,成交土地当在20万亩以上,占金州耕地的67%强。地价校低且原垦户有优先购买权,因而购买者主要系显荒农民应属无疑。(2)客民拒交地租而迫使地主出卖。广德客民至光绪初年,有两三年来交租者,当业主向官府具控的时候,官府并不追究,反当堂劝令业主卖田。于是客民效尤纷纷抗租,以为勒卖之地。(3)土客争执产权之地。宁国一带对此从权处理,熟田令客民备洋一元四角给业户,即发买契,永为世业,买卖虽带有强制性,土地产权之争却获得某种解决。当然上述价买办法对于客民说来虽遭受不小的损失,毕竟迫使地主阶级作出一些让步,而获得了小块土地。这是垦民获得土地的主要途径。

二是客民向官府认垦或自己占垦无主荒地而保有这些土地。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奏定章程今后必以无主之田,招人认垦,官给印照,永为世业。一份报告指出,皖南各州县,前经发逆乱后土著无多,客民侨寓,置产纳税,历数十年全椒县咸丰乱后,客商星散,土著十不存三、四,田多而人少。故十数年来,邻县如合肥、潜山等客民,多侵入其间,或佃田或垦山,颇获厚利,建平县(广德州属)年间查出新垦土地2.36万亩,其中无主地有2.32万亩,占全部新垦地的98%,垦民名义上对这些土地没有拥有权,但垦种无主荒地,官吏无以穷诘,实际与拥有这些土地并无二异。

皖南客民通过价买或垦种无主荒地两种途径获得土地的数量,尽管各地情况不一,从一些州县看不在少数。

广德州:70年代在州官李孟荃主持下,20多万亩土地以每亩熟田文荒地文的价格转卖。年州属建平县知县汤鼎臣呈报垦荒情形时说,河南湖北等省客民十多年来已置有田产坟墓,查出烟户粮差,俱已有名,又说土客民多有已垦田地隐匿有报。

宁国府:年知府桂某在垦民反对认主交租情况下,由垦民交价承买,领田交价在垦务所(垦农垦局下设)办理。土地买卖实行后土客熙融,各有恒产。

战后安徽土地关系中出现的又一种新变化是永佃制的大发展。

永佃制是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形式。在一般租佃关系下,地主对佃农可以随时撤换或收回土地自种,永佃制却不同,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又称田底权)与佃农对土地的耕作权(又称田面权)分离。清代前期永佃制流行于皖南和皖中沿江一-带,徽州、宁国、广德、太平府和安庆府是比较集中的地区乾隆以后人口激增,土地供求矛盾开始尖锐田面权也成为地主的兼并对象。据统计,皖省永佃权比例居内地各省份之最高位,达44.2%,江苏稍次之,第三位浙江省只有30.6%,

拥有永佃权的佃农较多是战后安徽农村租佃关系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8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