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建平杂粮之乡的丰收故事与未来展望
2025/4/1 来源:不详建平,这片位于中国北方的金色土地,素以杂粮闻名。每逢金秋九月,这里便迎来了杂粮的丰收季节,万亩的杂粮田里,谷子、高粱、豆类等作物颗颗饱满,预示着丰收的喜悦。其中,谷子占地53万亩,高粱38万亩,豆类15万亩(包括5万亩的大豆),以及其他如黍子、糜子、荞麦等杂粮8万亩。这些数字不仅展现了建平杂粮产量的庞大,更彰显了这片土地对于中国杂粮产业的贡献。尽管建平县今年面临一定的旱情,但杂粮作物展现出较强的耐旱性,预计今年杂粮收获将达到八成,平均亩产量超过斤,总产量预计达到35万吨。”建平县农业部门的相关人员介绍道。建平县地处北纬42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这里日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气候干旱,为种植抗旱耐瘠的杂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建平县种植杂粮的历史悠久,农户们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这里盛产谷子、糜黍、荞麦、高粱、绿豆、红小豆、芸豆等各类优质杂粮,品种多达近百种。
今年,建平县致力于提升杂粮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特别是在丘陵山区,通过加大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许多种粮大户,如孙猛,接受并运用新观念和新技术,使建平小米和建平高粱等杂粮产量逐年攀升。
此外,朝阳泰然食品科技公司等杂粮生产企业在朱碌科镇蓬勃发展。这些企业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已将传统的小作坊转变为能够加工全国杂粮的大型企业,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朱碌科已逐渐演变为一处杂粮的汇聚之地。我们采购来自全国各地的杂粮,经过精心加工后,再销往世界各地。”王子奎介绍道。
目前,朱碌科镇的年加工能力已达40万吨,杂粮销售更是突破了40亿元大关,有力地带动了域内外2万户农户的发展。今年,该镇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至3万亩,成功从省级产业强镇晋升为国家级产业强镇。
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壮大,朱碌科人开始寻求新的生产途径。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他们通过直播平台将建平杂粮直接送到千家万户。例如,建平县怀志米业就曾创下5小时内销售60吨有机小米的佳绩,累计线上销售黄小米更是超过吨。
“最高峰时,我们曾接到19,多单。顾客们可以在直播间实时观看生产过程,并随时下单购买,我们则立即发货,确保粮食的新鲜度。”建平县怀志米业负责人李勇自豪地表示。
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与转化,这些杂粮最终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如甜沫粥、粘饼子、荞麦饺子、高粱米粥、小米粥以及小米煎饼等。其中,小米粥更是被誉为“液体面包”,其米油结成的米皮更是被誉为这一碗粥的精华所在。
建平县七亩地杂粮馆的经营者刘敏已经从事杂粮行业十五六年。她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还原小时候的味道,二是选用当地种植的优质原材料。正是这样的坚持,让她赢得了众多食客的青睐与好评,也铸就了建平独有的杂粮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