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铜镜上的迦陵频伽纹饰探源与演变检索

2025/3/14 来源:不详

辽国,这个中古时期由契丹人在中国北方建立的政权,与五代并存又几乎同时走向衰亡,其铸镜艺术亦颇具特色。早期,辽镜深受晚唐五代铜镜的影响,直至后期才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然而,由于辽代铜镜的研究相对较少,许多珍贵的辽镜往往被误认为是五代或金代的作品。事实上,辽代铜镜在装饰手法和内容题材上均展现出鲜明的艺术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辽代的佛教文化盛行,不仅在立国之前就已开始修建寺庙,而且自景宗、圣宗以后,历代皇帝更是对佛教痴迷至深。这种深厚的佛教文化背景,在辽代铜镜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中尤以迦陵频伽纹镜与线刻佛像纹镜这两类纹饰最具特色。本文将围绕一面信古雅集收藏的辽代晚期“迦陵频伽”纹镜,探讨其在中国古代铜镜上的发展与演变。

辽代迦陵频伽纹镜

信古雅集收藏的这面辽代晚期“迦陵频伽”纹镜,呈现出圆形轮廓,配以圆钮和厚缘薄地设计,近缘处巧妙地装饰了一周连珠纹。镜面的主体部分,精雕细琢了三只人首鸟身的迦陵频伽,它们各与一只凤凰两两相望,周围飘浮着祥云图案,工艺之精湛、形象之生动可见一斑。采用青铜材质,历经岁月沉淀,呈现出传世的黑褐色皮壳,但保存状况依然完好如初。

在深入探讨其纹饰之前,我们首要明确这面铜镜的准确年代。如前所述,辽代铜镜的断代与国别鉴定存在一定难度,许多辽代晚期的铜镜甚至被误判为金代作品。因此,对于这面铜镜的年代判定,我们将通过与已知年代的标准器物进行对比分析来进行。

辽代“乾统七年”铭四凤鱼龙纹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一面辽代晚期铜镜,其风格与先前所提及的迦陵频伽纹镜颇为相似。同样呈现圆形轮廓,配备圆钮和厚缘薄地设计,近缘处同样以连珠纹为饰。然而,两镜之间在纹饰内容上有所不同,此镜的主体部分雕琢了四只长颈扬翅、尾羽飘逸的凤鸟,它们与摩羯(龙首鱼身)两两相望,周围环绕着祥云图案。值得注意的是,镜中作为主体纹样的凤鸟,其羽翼和长尾的装饰技巧,与先前之镜的迦陵频伽纹样如出一辙。此外,镜钮两侧还刻有楷书纪年铭文“乾统七年”。

乾统,是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即位后的首个年号。乾统七年,对应公元07年,也即宋徽宗大观元年。天祚帝作为辽国的末代皇帝,在位长达24年,期间曾使用过乾统、天庆、保大三个年号。在他登基之初,大辽虽已显衰败之象,但表面上仍维持着繁荣的景象。然而,随着完颜阿骨打在天庆四年起兵反辽,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辽国迅速走向了灭亡。在乾统年间,由于国内局势相对稳定且佛法昌盛,因此佛教文化题材的铜镜(如上述两镜中的迦陵频伽、摩羯纹)在这一时期尤为盛行。

辽代迦陵频伽纹镜(纹饰细节解析)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铜镜背面所饰迦陵频伽纹的精细之处。在人身形态上,它头束双髻,身披飘带,双手合十环抱于胸前,手中还捧着珍贵的供奉之物。而鸟身形态则展现出双翼展翅、毛羽翻飞的特点,身下虽无足却生有二爪,尾部则蓬松而大。整体而言,这一纹样体态修长、轻盈飘逸,动态感十足。

中唐观无量寿经变(局部)

敦煌·榆林窟第25窟

迦陵频伽,这一梵语词汇,在汉语中被译为“妙音鸟”或“美音鸟”,代表着佛教神话中的一种神奇仙鸟。其形象特征为上身为人,下身为鸟,这种独特的结合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与想象。据《慧苑音义》记载,迦陵频伽源自喜马拉雅雪山,甚至在卵壳中便能发出和雅的鸣声,其美妙程度连紧那罗等天神也难以企及,唯有如来的言声可与之相提并论。在佛教图像中,迦陵频伽常作为诸天、伎乐的形象,出现在西方极乐净土的描绘中。

敦煌壁画中,迦陵频伽的形象屡见不鲜。其中,敦煌榆林窟第25窟的“观无量寿经变”便生动地再现了唐代人心目中的迦陵频伽形象:妙龄女子模样的上身,从腰部开始向下化作鹤鸟之形,背后双翼展翅,美不胜收。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唐代艺术家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迦陵频伽在佛教中的独特地位和美好寓意。东吴时期,神兽形金银饰片熠熠生辉。这一时期的工艺品,不仅体现了匠人们对神兽形象的深刻理解,更展现了东吴文化的独特魅力。神兽形金银饰片,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寓意深远的形象,成为了东吴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年,在安徽当涂的天子坟(吴景帝定陵)中,一件银质饰片惊艳出土。这件文物,被认定为迦陵频伽的形象,是中国国内目前所见的最早例证。墓主人,即东吴第三位皇帝吴景帝孙休,由此更添传奇色彩。这件银片巧妙地融合了人与鸟的元素,展现出一种神秘的神怪形象。尽管其头部呈现人面,颈部以下却延续了传统的凤鸟造型,与唐代的迦陵频伽形象大相径庭。同时,该墓还出土了多件同类金银饰片,它们大多被塑造成汉代神话中的神兽形象,与佛教神话中的诸天形象似乎并无直接关联。

西汉墓室壁画中的人面鸟形象探秘

在探索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旅程中,西汉墓室的壁画成为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藏。其中,人面鸟的形象更是引人瞩目,它将人与鸟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既神秘又富有想象力的神怪形象。这种形象不仅是对古代人们观念与信仰的生动反映,同时也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年,河南洛阳的西汉卜千秋墓中出土了一件文物,其中所描绘的人面鸟形象令人叹为观止。实际上,中国古代神话中充满了人面鸟身神怪的传说。例如,《山海经》中就记载了禺?、禺强、句芒、九凤、五色鸟以及讙头国人等众多此类神怪。从现存的文物来看,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T型帛画上就绘有两个人面鸟身的形象,而西汉卜千秋墓墓门首的空心砖上所绘的人面鸟,其形象与当涂天子坟所出土的银片极为相似。此外,山东微山县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还刻画了一个扁鹊的形象,他头戴鹅冠,手持针砭,身作鹊形,亦是一幅人首鸟身之神的生动描绘。这些丰富的人面鸟身神怪形象,都出现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前,因此与佛教神话中的妙音仙鸟并无关联。

南朝“千秋万岁”铭神鸟纹画像砖的魅力

在探寻人面鸟身神怪形象的旅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及南朝时期的“千秋万岁”铭神鸟纹画像砖。这块画像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神鸟图案,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和象征意义,令人叹服。这些神鸟纹样,不仅展现了南朝时期艺术创作的丰富多样,更体现了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与敬畏。

南朝“千秋万岁”铭神鸟纹画像砖

于年在河南邓县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块画像砖以精湛的工艺和生动的神鸟纹样,成为了研究南朝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南朝至隋唐时期,“千秋万岁”铭神鸟纹画像砖的流行年,常州南郊戚家村的一座画像砖墓中,也出土了一块“千秋万岁”铭神鸟纹画像砖。与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的画像砖相似,常州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文物,左边神鸟呈现人首鸟身,边上刻有“千秋”二字,而右边则是兽首鸟身,题铭为“万岁”。这一时期,“千秋万岁鸟”的形象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甚至远至高句丽的墓葬壁画上也出现了类似的图案,只是将万岁鸟的头部换为了美女头,这或许体现了高句丽人的独特创意。此外,去年平昌冬奥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中,“千秋万岁鸟”的形象也得以展现,引起了韩国网民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84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